欢迎进入 门户网站! 今天是2020年9月28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文史天地

山乡舞蹈艺术——介绍井陉"拉花"

时间:2022-08-05浏览量:

盛行全境的井陉拉花是井陉民间一种传统舞蹈艺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井陉的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百看不厌。在井陉素有"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拉花遍地扭"的美传,使井陉享有"戏剧之乡"、"拉花之乡"的盛誉。


井陉拉花历来是在地摊演出,即踩街过会演出。通常演出的季节是在农历过年至元宵节期间,以及平日庙会上。演出的场面、规模可大可小,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群众只要听见拉花音乐响就不由自主地扭起来。


拉花的演出在井陉境内的影响是很大的。每年全县各文化中心的文化活动和县城的文艺会演,总是出现许多拉花演出队,历史上形成了一种以拉花为主导的文艺盛会。


历年来,井陉拉花多次参加石家庄地、市和河北省的文艺会演,多次获奖。曾于一九五七年和一九七九年两次赴北京参加全国文艺会演,并分别获挖掘奖和二等奖。


井陉拉花,从派别上分南正拉花、庄旺拉花、南固底拉花、吴家培拉花、南平望拉花等。


从形式上分∶有文拉花——以武增录为代表的南正拉花;有武拉花——以郝白白为代表的南平望拉花;有丑拉花——以吴近仁为代表的吴家脑拉花;有俊拉花——以李树芳为代表的庄旺拉花;有戏拉花——以魏全保为代表的南固底拉花。文拉花文雅、端庄,柔中有刚;武拉花舒展大方、动作幅度大,稍象武术;丑拉花动作简便滑稽、幽默风趣;俊拉花扮相俊美,动作妩媚;戏拉花是古装戏剧打扮,脚蹬小木跷。


从情绪上分∶有悲拉花、喜拉花两大类。悲拉花表现悲伤凄凉的情绪,如《走西口》、《下关东》、《盼五更》;喜拉花表现喜悦欢乐的情绪,如《卖绒线》、《闹元宵》、《居家乐》等。


井陉拉花的起源形成,各种流派都有不同传说。南正拉花据传形成于金、元时代,当时绵河西岸驻有重兵,残酷欺压百姓,而强寇又占据山寨,不断下山抢掠民女。"拉"即抢的意思,"花"指姑娘,为了男逃兵灾女避奸淫,于是男女相依为命,化装成演唱卖艺之人,背井离乡出外逃难,就称为"拉花"。另种传说,有一班练武习艺的青年,巧扮娇童美女,在山寨脚下被强寇拉。上山去,这班青年趁机打破山寨,为民除害。当地人民载歌载舞纪念他们的功绩,以后便沿传下来,形成拉花舞蹈。


井陉拉花中,素有"南固底拉花一片功"之称,其原因除舞蹈功夫外,更主要的是因每人脚下还蹬着三、四寸高的木跷子,更有一番硬功夫。


井陉拉花的演员人数因流派不同而不等。南正拉花和庄旺拉花为六人,三男三女;南固底拉花为十人,五男五女;吴家恼拉花为九人,六男三女。全是传统装束。演出时有持滚伞的、手擎弯弓的,拿拨郎鼓、拿八角鼓的,舞霸王鞭、舞彩扇、舞手绢的,打四块瓦、背花瓶、端灯的等。


道具中的"伞",是幸福的征兆,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避热乘凉,既是开路先锋,又是引路人,是人们寻找吉祥的向导。所背的包袱表示远行,表明里面包的是路上所用的衣物、盘缠等;四块瓦代表春、夏、秋、冬,象征四季平安,天下太平;霸王鞭是护身武器;盛满四季鲜花的花瓶,象征着锦绣前程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井陉拉花所用乐器以管乐和打击乐为主,有笙、笛、大管、小管、云锣、手鼓、小钹、小堂子等。所用歌曲、乐曲有《腊梅花》、《小二番》、《万年欢》、《雁南飞》、《相思谱》等,共三十多首。其音乐古朴典雅,爽朗活泼,清新悦耳,节奏鲜明,旋律稳健庄重、情真意切。


拉花的舞蹈动作,适应井陉山区山高路陡难行走的特点,表现出在坑坑洼洼、曲曲弯弯的山路上,高抬腿、前走后退、前俯后仰、左晃右摆、时上时下、拐弯抹角、相互搀扶、迎难而进的情景。


井陉民间舞蹈拉花,舞姿优美,粗犷有力,柔中有刚,新颖风趣,有独特风格,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基本规律是"扭",而不是"跳",称为"扭拉花",功夫就在"扭"字上。主要活动部位在肩膀、胳臂、腰、腿、脚上。扭时须上下协调。节奏准确,男女配合默契。另角甩臂、吸腿、屈膝、稳落、呈坐马式;女角扬臂、双脚走滑而向外撇,整套动作,晃身、摆臂、扭肩、滑脚,浑身扭动贯穿始终。


解放后,于一九五三年开始挖掘井陉拉花,一九五四年首次赴省会保定参加了我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挖掘演出奖。一九五七年,再次到省会参加会演后,又由省群艺馆馆长王玉西带队,进北京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我县参加的演员有∶武增录、杨晓泉、武新全、武吉拴、武树廷、关树元$乐队有张敬文、张连柱等。演出后,在怀仁堂受到敬爱的周总理、朱德委员长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北京的许多专业文工团、歌舞团纷纷向我演出队学习拉花技艺。


粉碎"四人帮"后,民间艺术复兴,我县再次进一步挖掘、抢救、整理拉花,在继承拉花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用拉花来表现新的生活内容。一九七七年县文化馆编演了拉花新节目《喜迎渠水过家乡》,曾得到石市群艺馆郑健和老师的指导,参加省群艺会演后,被评为优秀节目。


一九七九年,县水建指挥部银河文艺宣传队和县文化馆马建廷、梁运连、张术林、宋珍珍等创作了拉花舞蹈节目《咱去西柏坡看亲人》,参加省群艺会演,荣获一等奖。经省、地群艺馆帮助,组织力量改进提高后,由省带队,我县演员李淑荣、高香瑞、张海田、张雷英、宋海兵、高玉亭等参加,井陉拉花应邀第二次赴京参加了国务院文化部举办的国庆三十周年献礼全国文艺调演,荣获创作演出集体二等奖。后来,又由石家庄地区群艺馆梁奇、刘国宏、高德欣编创了拉花舞蹈《走西口》、《闹花会》(井陉县文化馆梁运连参加编创),获省文艺会演一等奖。《走西口>》又于一九八五年十月由我县文化馆李淑荣和石家庄地区群艺馆刘国宏合演,被选拔到南京参加了全国民间舞蹈调演。


井陉拉花之所以长期兴盛不衰,是因为有一批老艺人承上启下。其中庄旺村老艺人李树芳最为典型,他今年77岁,是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是地、市、县名艺人之一。李树芳祖传六代扭拉花,他从十三岁开始从事拉花舞蹈艺术,曾跟老祖父李梅小学演拉花中的丑婆角色。他继承了庄旺拉花的传统节目《货郎与小姐》。六十多年来,通过演出实践,他不但熟练地掌握了传统拉花的全套场记和舞姿,还善于接受新的技艺,经常与同行切磋探讨,使本派拉花有所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富于动作性。他已任教五十余年,先后培养和教出拉花艺徒四百多人。


现在,井陉拉花在广"大农村十分活跃,每年一进腊月,大部分乡村就自愿组织活动起来。演员一批接一批,大的二十五、六岁,小的八、九岁,形成阶梯式的队伍,从而使这一民间艺术后继有人,长盛不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石家庄文史资料》 作者: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