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 门户网站! 今天是2020年9月28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文史天地

井陉逸仙桥

时间:2022-08-26浏览量:

井陉大石桥又称城关大桥,在洪水冲毁修复后,易名为逸仙桥。它位于井陉县旧城城东,飞跨于滔酒绵河之上。桥西端接东关东大街,桥东端与河东村边的石太公路成丁字交接。它是城关一带连接绵河两岸的重要桥梁通道,也是井陉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桥梁建筑。


在清乾隆以前,由县东部到井陉城关的大路主要有两条∶条经由获鹿、平山经威州、青石岭、横涧、凤凰岭、石桥头进北关入城3另一条由获鹿经上安、东天门、微水、横口、张村到庄旺村东,西折经庄旺村,与石桥头凤凰岭北大道汇合人城。昔日河东几村与城厢虽只有一河之隔,但因无桥梁沟通,来往却也不便———靠渡船,二靠枯水季节架木桥通行。到了乾隆年间,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因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绵河两岸人民的往来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于是,在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O年)由井陉知县徐时得倡导拨银与县中士绅捐银修建桥梁,历时数年始成。自此,沟通了两岸人民交往,大大方便了城关一带的交通,也促进了井陉经济文化的发展。


建成的桥梁为连拱形式,全部用青石砌成,因称"大石桥"。,原为十二孔,长二十余丈,宽二丈,高六丈。桥东西端各置有一对高五尺的石雕狮子。桥两侧为高三尺的青石栏板和石望柱。石望柱顶端分别镌刻有狮、猴、鹰等动物形象的石雕。这些石雕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或幼狮爬在母∶狮肩头上戏要玩闹,或雄狮昂首怒视远方,或猕猴静坐若有所思,或苍鹰飞落捕捉白兔…雕刻风格或粗犷或细腻,形象逼真,维妙维肖。是清代雕刻艺术珍品。


大石桥建成后不久,便遇上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年)绵河大水。城关一带洪水成灾,冲毁西门外霍都堂墓及西关阁以西民居大半。大石桥东端数孔也被冲垮。嘉庆六年(一八零一年)绵河又涨发,又冲去大石桥东端一部分。先后两次大水,共冲垮大石桥东端桥墩六孔,仅余西部六孔。自此到民国初百余年间殆无能力重修,致使两岸交通又处不便状态。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晋奉战争结束后,因井陉是晋奉战争主要战场,受害极大,为"善后赈灾"之列。县中各机关同仁,遂呈请平津卫戍司令部批准,抽取煤捐若干,办理工赈。因山西阎锡山军队经常从此桥经过,到井陉筹粮筹草,也很同意修复此桥,曾拨款一万元资助,修复大石桥。历时年余,到民国十八年四月将东端六孔补修完整,竣工时邀请城关一带知名士绅商议,将此桥命名为"逸仙桥",并镌刻匾额嵌于桥孔之上。此桥又畅通三十余年。到一九六六年八月间绵河发水,又将东端五孔冲毁。同年十月又进行修复,到一九六七年六月补修完整,通行至今。现在的大石桥全长一百零九米,宽六米,高八米,共十一孔。西端六孔是清乾隆时原建筑,桥面上还保存有初建时的三十八对石望柱雕刻。中间留有民国时重修的一孔。东端四孔为一九六六年新修的。


大石桥自初建至今已二百佘年,仍是城关一带沟通绵河两岸的主要通道,而且,同一桥保持着三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特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石家庄文史资料》 作者:许力扬 梁三绵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