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 门户网站! 今天是2020年9月28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文史天地

村村锣鼓响处处有戏唱井陉县的群众戏剧活动

时间:2022-07-29浏览量:

井陉县群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戏剧更为显著。企县三百一十八个村庄,据一九八○年文艺普查统计,共有一百八十七个农村业余剧团,有晋剧、丝弦、河北梆子、豫剧、老调、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由于地处冀晋交界之处,群众最爱看山西梆子,历来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井陉的拉花遍地扭,山西梆子不离口","误了收秋种麦,不能误了看《王三姐剜菜》>(晋剧传统戏剧目)"。几句话道出了群众爱戏入迷的程度。


井陉的戏剧,起源于何时,尚未查到文字记载,但考察井陉的戏楼,最早的是井陉城隍庙和洛阳村的戏楼,建于元末明初。说明那时就开始有了戏剧演出。


晋剧在井陉流传历史悠久,在十九世纪就广为流传了。尤为著名的是清朝光绪年间,山西老艺人住班打戏,耿耿红(艺名)建起的南障城剧团。迄至一九五五年以该团为基础,招收了新演员,组建成井陉县"星火晋剧团",升格为县专业剧团,演员阵容整齐,技艺水平不断提高。一九八三年该团团长荆瑞铣,参加了中央文化部召开的先进剧团座谈会。省文化厅给县剧团颁发了"嘉奖令"。


晋剧是井陉戏剧的第一大剧种,广泛流传在西部、中部地区。据一九八四年底统计,全县晋剧团发展到一百二十九个。如桃王庄乡西高家村仅五十七户人家的小山庄,也办起拥有六十一名演员的晋剧团,灯光布景,文武带打。经常演出的剧目有《打金枝》、《薛刚反唐)》、《测美案》,自编的现代戏有《搬家》、《一封电报》、《借犁》等小戏,深受群众欢迎。


丝弦也是流传久远,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种。井陉的丝弦是从井陉北白花村兴起的。在很早以前,北白花有个姓高的大户人家,掌管家务的爱戏人迷。他把来自山东、山西、河南的卖唱艺人以及会唱几句的叫街化子,都请到家里,每天吃了喝了,就说演弹唱。起初在屋里唱,后来到院里和街上唱。高财主为了看戏方便,后来就在门前盖了个小戏台,办起了戏班,公开演出。


高家财主几辈办戏班,传到高世俊手中竟兴盛一时,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是石家庄一带颇有名气的班社。它培养了不少著名演员,为丝弦剧种的发展做出不小贡献。"七七事变"前该班社解散,由北白花班的著名演员刘魁显、王振全、张二德等于一九三八年进石门(石家庄),组建为"玉顺班"丝弦剧社。现在,井陉苗岭、庄子头、北障城、冶里、南陉等村,都成立着业余丝弦剧团,据一九八三年统计,全县共有丝弦剧团四十四个。演出的剧目有∶《对花枪》、《天子路》、《白罗衫》、《空印∶盒》、《小二姐做梦》等三百多个传统戏。


秧歌是井陉独特的剧种,它不同于陕北、唐山、东北秧歌,发源于平山井陉两县街头小唱,后经加工,改变了过去街头打摊木板说唱的演出方式,用上了打击乐,搬上了戏剧舞台,主要流行于井陉北部山村,唱腔、道白地方口语化,深受农村妇女的喜爱,演出的剧目有《老少配》、《花园会》、《借女吊孝》、《<双锁柜)》等节目,百演不衰。


河北梆子,全县有十六个剧团,分布在井陉的中部小作、孙庄、康庄、青石岭一带,上演的剧目有∶《大登殿》、《游龟山》、《斩子》等。


豫剧、老调在群众中也享有声誉。豫剧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演现代戏时引入井陉的,有小作、北陉、贵泉等剧团,上演剧目有《穆桂英挂帅》、《刘巧儿》、《李双双》、《朝阳沟》,深受群众欢迎。老调是一九八○年冶里村引进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井陉戏剧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各乡各村纷纷搭戏班,建戏台。据统计一九八三年以来,全县新建舞台九十八个,其中戏院九个。有人说∶彩电入户,戏剧退台,而在井陉却兴起了历史上罕见的戏剧热。农闲时庄稼汉彩扮登场;逢年过节,群众集资闹红火自唱自乐。多渠道办剧团,各种形式的剧团蜂拥而起。有些村成立了半农半艺剧团,农忙务农'农闲学艺;老艺人办剧团,离休和回乡艺人发挥余热,个人投资办剧团;户办剧团,以一家为主吸收其他演员组建演出团;村与村入股投资联营合办剧团。有的一个村就成立了三个业余剧团。象台头、孙庄、贵泉、岩峰等村,家家有演员,人人会唱戏。有的一家四口同台演出,一家三代同台演出,这样的"戏剧之家"在全县有百十多家。近几年,不断有业余演员被选拔到专业剧团。一九八三年小作河北梆子剧团的须生演员王金考被远拔到石家庄地区河北梆子剧团。山西一些县的专业剧团也到井陉业余晋剧团选拔演员。石家庄市丝弦剧团也到坡头剧团选拔了演员。


每年正月,村村锣鼓响,乡乡搞汇演,戏剧大登台。正月十五前后又云集县城汇演、观摩、评比。就是在平常,开物资交流会,庆丰收,办红白喜事,随时都要唱一台大戏。真是"锣鼓震太行,戏刷满山乡",井陉县不愧为"戏剧之乡"的称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石家庄文史资料》 作者:何忠郁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