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 门户网站! 今天是2020年9月28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社情民意

关于加快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建议

时间:2020-05-18浏览量:

市民盟反映,随着我市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拆旧房、建新房、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二次装修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据测算,目前全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在700万立方米,主要采用回填旧窑坑、堆山造景、场地堆存等措施处理。例如长安区北高营村华电粉煤灰库建筑垃圾消纳点是我市建筑垃圾的主要堆存点,该堆存点占地面积700亩,现存建筑垃圾约950万立方米,堆存高度约50米,建筑垃圾日平均进场量500多吨。省会周边随意倾倒的建筑垃圾也已达到1000多万立方米,既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也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我市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存在处理设施不足,布局欠合理,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一是建筑垃圾处置企业不规范,尽管有的企业经营多年,但缺乏完备的环保措施和生产手续,甚至被作为“小散乱污”企业被迫关停;二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单一、产品低端、附加值经济效益低;三是建筑垃圾管理的职责分散,缺乏联动机制,监管难度大。此外,建筑垃圾配套支持政策、技术创新与成果应用等方面的缺失,也是我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为此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各地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预测建筑垃圾产生量及分布,合理规划布局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单厂规模不宜过大。市区周边建设2-3个年处理量100-200万吨的建筑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基地,各县城周边应建立1家年处理量50-100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利用装置。尤其是长安区北高营村华电粉煤灰库建筑垃圾消纳点,处在我市滹沱河地下水源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加之地下水污染风险和裸露地面扬尘污染现状,应尽早抓紧解决,可以科学论证就近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对于现有的综合利用企业尽快完善生产手续、环保设施,科学规划布局,优先处理历史遗存垃圾、及时消纳新增垃圾,在解决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围城问题的同时逐步减少原有建筑垃圾的堆存量,形成建筑垃圾绿色、高效、循环经济。


二、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产品多样化、高值化。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积极研究开发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不断提高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推动建筑垃圾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及产品优化升级。研究开发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新技术,建议采用“固定式—移动式”装置相结合,实现相互协同、物尽其用。前者以高值精细化利用为目标,生产高档仿古砖、透水砖、装饰砌块、砂浆和高性能改性骨料及营养土等,实现建筑垃圾整体资源化利用,达到消纳现有堆存垃圾的目的;后者以移动式破碎站、筛分站、轻物料分离、磁选车和抑尘设备为主,在建筑拆迁或施工现场实现材料分选和生产各类骨料,具有简便灵活、机动性高的特点,达到消纳新增垃圾的目的。同时,要积极扩展产品的种类和规格,完善产品标准和应用规范,开拓产品的应用领域,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利用技术、装备及产品的科技含量。


三、加强组织协调和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建筑垃圾的管理涉及多环节、多部门,建立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至关重要。因此,建议成立以城管部门牵头,资源与规划、生态环境、审批、住建和税务等部门参与的建筑垃圾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建筑垃圾管理全过程,资源与规划部门要在用地、项目选址上给予支持,审批部门要在立项、环评和建设审批上按照“源头减量、就近处置”的原则给予支持,生态环境部门在项目建设和运营期给予污染防治指导和监督,税务部门负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城管和住建部门在市政建设和建筑施工方面给予优先设计和使用此类产品等优惠政策,财政部门在专项经费补贴方面给予财力保障,多部门统一协调解决建筑垃圾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共同保障营商环境。在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建立全过程监管体系。建立城管、住建、环境、公安和交通等有关部门联动执法的监管机制。一是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做到工完场清。二是规范建筑垃圾运输管理。利用GPS定位等手段,实时监控垃圾运输车辆位置,确保按指定线路运输、定点消纳。三是实施建筑垃圾再生现场管理,全封闭料仓、全硬化场地、高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和完备的抑尘、降尘措施,避免二次污染。


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建筑垃圾处置企业发展环境。为鼓励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开展,一是实施特许经营,对于符合规划、具有一定规模、装备先进、环保设施的企业,通过公开招标形式确定特许经营企业,授予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避免无序竞争和垃圾乱运、乱倒,也有利于过程监管;二是实施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强制使用管理办法,利用财政性资金的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建设、园林绿化项目等政府采购建设工程在能够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基础上,优先采购和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无强制要求的工程项目,鼓励建设单位和施工主体优先使用再生建筑制品;三是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列入环保企业、绿色企业、新技术企业等评选范围,而不是归入普通建筑类企业,便于获得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研究室 作者:
分享:
Baidu
map